top of page
作家相片Lab Sync

​魚橋


 

逢甲建築實構-沈揚庭 逢甲建築實構-李承哲(主創作者)、王佑瑜、王彥鈞、卓彥宇、施文琪’、陳孟佳

  養殖漁業最早可追溯到十六世紀的荷治時期,當時的漢人移民大部分來自台灣西南沿海,而虱目魚則是海上貿易時由印尼傳入台灣,當時的安平為主要港口,就順勢成了虱目魚的主要養殖區,原因是離港口近捕撈起來可馬上送往各地,且進口魚苗運送方便,所以奠定了南台灣百年虱目魚養殖的基礎。


  台灣養殖魚業真正起飛時期是民國五十年代,以人工受精的方式孵化草魚和鏈魚以及開發出草蝦、砂蝦蝦苗繁殖技術,開始集約養殖,產值增加,減少對進口魚苗的依賴性,除了可自給自足也可外銷。


  台灣漁業養殖分成養殖漁業與捕撈漁業,養殖漁業又分成內陸漁業、淺海漁業與海洋箱網。

  近年來因為全球暖化、氣候變遷加上漁業濫捕,使得現在的漁獲量已大不如前,我們生活中所吃的魚類大部分都來自於全台各地的養殖漁業,養殖漁業對台灣來說是一大經濟產業。而在這樣大量養殖漁業的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問題。

  1. 供過於求: 台灣整體市場已經漸趨飽和,產量高過於需求,但產量和收益在養殖業者分配不平均的現象,有如小型的M型社會,大多的底層漁民勉強過活,養殖的魚因成本高影響銷售價格而無法銷售出去。

  2. 人力的老化及外流: 現在的年輕人外流,導致新的人力和技術無法進入舊漁村和高齡漁民。

  3. 環境管理的缺失: 環境管理的缺失造成養殖土地高密度使用與病害產生,如何找出產量和環境維護的平衡點,重新正視土地與人的關係,導正漁民追求產量而非質量 的錯誤觀念。



2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